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 来自: 公司人
  • 报道: 报导人
  • 责任编辑: 责编人
  • 摄影: 摄影师
  • 发布时间: 2022-08-02 11:59:14
  • 【字号:
  • 阅读: 1992
  • 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病历管理,保证病历资料客观、真实、完整,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病历管理制度,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机构和病案的保存与管理工作。

    第四条在医疗机构建有门(急)诊病历档案的,其门(急)诊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保管;没有在医疗机构建立门(急)诊病历档案的,其门(急)诊病历由患者负责保管。

    住院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保管。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病历管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

    第六条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

    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同意后查阅。阅后应当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编号制度。

    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应当标注页码。

    第八条在医疗机构建有门(急)诊病历档案患者的门(急)诊病历,应当由医疗机构指定专人送达患者就诊科室;患者同时在多科室就诊的,应当由医疗机构指定专人送达后续就诊科室。

    在患者每次诊疗活动结束后24小时内,其门(急)诊病历应当收回。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将门(急)诊患者的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在检查结果后24小时归入门(急)诊病历档案。

    第十条在患者住院期间,其住院病历由所在病区负责集中、统一保管。

    病区应当在收到住院患者的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检查结果后24小时内归入住院病历。

    住院病历在患者出院后由设置的专门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集中、统一保存与管理。

    第十一条住院病历因医疗活动或复印、复制等需要带离病区时,应当由病区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携带和保管。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受理下列人员和机构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

    (一)患者本人或其代理人;

    (二)死亡患者近亲属或其代理人;

    (三)保险机构。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由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受理申请时,应当要求申请人按照下列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一)申请人为患者本人的,应当提供有效身份证明;

    (二)申请人为患者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与患者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三)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及其近亲属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是死亡患者近亲属的法定证明材料;

    (四)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与其近亲属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申请人与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五)申请人为保险机构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患者本人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患者死亡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公安、司法机关因办理案件,需要查阅、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在公安、司法机关出具采集证据的法定证明及执行公务人员的有效证明后予以协助。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可以为申请人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中的住院志(即入院记录)、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报告、护理记录、出院记录。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申请后,应当在医务人员按规定时限完成病历后予以提供。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受理复印或复制病历资料申请后,由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通知负责保管门(急)诊病历档案的部门(人员)或者病区,将需要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在规定时间内送至指定地点,并在申请人在场的情况下复印或复制。

    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经申请人核对无误后,医疗机构应当加盖证明印记。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

    第十九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应当在患者或者其他代理人在场的情况下封存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等。

    封存的病历由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保管。

    封存的病历可以是复印件。

    第二十条门(急)诊病历档案的保存时间自患者最后一次就诊之日起不少于15年。

    第二十一条病案的查阅、复印或者复制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本规定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291日起施行。

    6、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

    第一条为防范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医疗事故报告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

    第三条医疗机构发生或发现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后,应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医疗机构名称;

    (二)当事医务人员的姓名、性别、科室、专业、职务和/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料;

    (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就诊或入院时间、简要诊疗经过、目前状况。

    (四)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发生的时间、经过;

    (五)采取的医疗救治措施;

    (六)患方的要求;

    (七)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四条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导致3名以上患者死亡、10名以上患者出现人身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逐级报告至卫生部;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疗机构发生上述情形的,还应当同时逐级报告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医疗机构名称;

    (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国籍、就诊或入院时间、简要诊疗经过、目前状况。

    (三)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发生的时间、经过。

    第五条医疗事故争议未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协商解决之日起7天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双方当事人签定的协议书,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

    (二)协议执行计划或执行情况;

    (三)医疗机构对当事医务人员的处理情况;

    (四)医疗机构整改措施;

    (五)对当事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理情况;

    (六)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六条医疗事故争议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确定为医疗事故,双方当事人协商或卫生行政部门调解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在协商(调解)解决后7日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二)双方当事人签定的协议书或行政调解书,载明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

    (三)双方当事人签定的或行政调解达成的协议执行计划或执行情况;

    (四)医疗机构对当事医务人员的处理情况;

    (五)医疗机构整改措施;

    (六)对当事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理建议;

    (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七条医疗事故争议经人民法院调解或者判决解决的,医疗机构应当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调解书或者判决书之日起7日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人民法院的调解书或判决书;

    (二)人民法院调解书或判决书执行计划或者执行情况;

    (三)医疗机构对当事医务人员的处理情况;

    (四)医疗机构整改措施;

    (五)对当事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理建议;

    (六)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上一年度本辖区内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情况汇总,于331日前上报至卫生部;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事故,也按附表要求汇总后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报的内容包括:

    (一)按医疗事故等级统计的医疗事故数量;

    (二)按医疗事故等级和解决途径(双方当事人协商、行政调解和民事诉讼)统计的医疗事故数量;

    (三)按医疗事故等级和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统计的医疗事故数量;

    (四)按医疗事故等级和首次鉴定、再次鉴定、中华医学会组织鉴定统计的医疗事故数量;

    (五)按医疗事故等级和医疗机构类别统计的医疗事故数量;

    (六)按医疗事故等级统计的医疗事故赔偿总金额,个案最高赔偿金额、最低赔偿金额;

    (七)按医疗事故等级和行政处理方式统计的对医疗机构的行政处理情况;

    (八)按医疗事故等级和行政处理方式统计的对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理情况;

    (九)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九条卫生行政部门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本规定的,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处理,并予以通报。

    第十条医疗机构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本规定的,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处理,并予以通报。

    第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确定本辖区医疗事故的报告内容、程序和时间。

    第十二条本规定由卫生部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291日起施行。


    点赞:
      (0)
      分享:
      • 联系信息
      • 联系电话:0870-5120396
      • 联系地址:云南省彝良县角奎街道蚕桑林社区康复巷1号
      • 备案编号:滇ICP备2022007606号-1
      • 版权所有:彝良县人民医院  2024-2027 Copy Rights
      • 法律顾问:谭登胜
      彝良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