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血液传染病,不只有“艾滋”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的英文音译。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俗称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旦感染就需要终身吃药控制。艾滋病的传染源主要是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可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垂直)等方式传播。潜伏期一般为8~10年,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往往是传播HIV的最大传染源。艾滋病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十分凶险,但它也只是众多血液传播性疾病中的一种,其它常见血液传播疾病还包括病毒性肝炎和梅毒等,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类疾病的基本情况。
NO.1
你真的了解乙肝吗?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而导致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如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同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病程迁延,易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进展为肝癌。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感染率较高。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输入含有HBV的血液及血制品引起的HBV输血性传播;在静脉注射、采血、手术等过程中,使用被HBV污染且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械也可引起HBV医源性传播。此外,纹身、扎耳孔等也易使HBV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而传播。
性接触传播。与HBV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升高。
母婴传播。HBV可由患乙肝的母亲传播给婴儿,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宫内传播、分娩期传播和产后传播。
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经济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不仅能预防HBV感染,还是全球公认的第一个可预防因HBV感染所致肝癌的疫苗。
日常工作、生活接触会传染吗?
HBV不经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共用办公用品、住同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
NO.2
“沉默的杀手” 丙肝
丙肝是由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炎性反应,是造成肝硬化、肝细胞癌等严重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丙肝发病隐匿,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或者仅有一过性肝功能异常,经常被患者忽视,经过长期慢性化发展,有可能会转化成肝硬化,进而转变成肝癌。因此,丙肝俗称为“沉默的杀手”。
传播途径
丙肝的传播途径和乙肝类似。病毒主要是通过血液进行传播,输血、使用血制品都有可能感染丙肝病毒;性传播也是丙肝传播途径,夫妻之间,性伴侣之间的相互传染;母婴传播也存在于丙肝,婴儿出生就携带丙肝病毒也是非常常见的。
防治措施
定期进行丙肝抗体筛查对及时查出丙肝非常重要。丙肝虽无疫苗可防,但有药可治,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后95%以上的患者可以完全治愈,及早治愈丙肝可以避免由慢性丙肝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还可防止丙肝进一步传播给他人。
丙肝没有疫苗吗?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性丙肝疫苗可提供使用,丙肝传播途径多样,起病隐匿,感染者在初期大多没有症状,所以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是丙肝防治关键!
NO.3
梅毒 怎能“梅”关系?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临床上可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和潜伏梅毒,一、二期梅毒的临床特征分别是硬下疳和二期梅毒疹,三期梅毒可累及全身多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
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是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95%以上的梅毒感染都是由于性接触传播导致。性行为时与感染者的皮肤、黏膜损害处的渗出物直接接触就可能导致感染。
母婴传播。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及脐静脉由孕妇传给婴儿,或在分娩的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发生擦伤而感染。
血液传播。输血(供血者为早期梅毒患者)、与梅毒患者共用注射针头等。
间接接触传播。极少数患者经接吻、握手、接触感染衣物、用具而感染。
预防措施
1.遵守性道德、保持单一性伴侣、避免非婚性行为是预防梅毒的有效措施。
2.性行为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和传播梅毒及其他性病的风险。
3.提倡婚前、产前检查梅毒。孕妇尽早发现梅毒感染并及时治疗,可预防胎儿先天梅毒的发生。
一旦感染,检测终身阳性是真的吗?
这里说的检测,实际上是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其检测的是血清中的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本法检测一旦阳性,无论治疗与否或疾病是否活动,通常终身保持阳性不变。
如何预防血液传染病
避免高危医疗行为
前往正规医院接受治疗,特别是长期接受血透、牙科治疗的患者。另外,如有需要,请前往正规的美容院、牙科诊所等进行有创的医学行为。
避免高危性行为
洁身自好,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如果发生高危性行为,请一定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
做好日常防护
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注射毒品,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
出入境时请勿携带未经审批的血液及血液制品。
如果您在出入境的过程中有身体不适症状,应主动向海关工作人员申报,并告知近期旅行史,同时配合做好卫生检疫工作,以便及时排查感染风险。
来源:青岛海关12360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