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来临,高温持续“烤验”人体!热射病,这个被称为夏季“隐形杀手”的疾病,正悄然威胁我们的健康。死亡率超高(达20%-70% ),绝非普通中暑!
今天带你一文读懂热射病,关键时刻能救命!
一、什么是热射病?
■热相关疾病(HRS)
热损伤因素作用机体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病情由轻到重包括热疹、热水肿、热痉挛、热晕厥、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射病定义
因暴露热环境和/或剧烈运动致机体产热散热失衡,以核心体温>40°C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为典型特征,伴有多器官损伤的致死性综合征。
简而言之,热射病是重症中暑中最凶险的类型:因高温高湿环境或高强度体力活动导致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核心体温飙升超过40℃,伴随中枢神经系统障碍(谵妄、昏迷)及多器官损害。
热射病发病与死亡数据
■国内数据
我国地域性温差变小,高温持续时间延长,热射病发病率和死亡人数逐年增加。2022年热浪袭击我国83.64%的城市,因热射病就诊人数达53.9万,较2021年上升180.77%。2022年我国西南地区83家医院收治873例热射病患者,总体死亡率32.4%,其中CHS占比73.6%,死亡率33.8%; EHS占比26.4%,死亡率30%。2022年我国24家军队医院收治302例中暑患者.热射病患者占比43.4%,死亡率5.3%。
1.劳力型热射病:常见于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快递员)、运动员等,高强度活动下迅速发病。
症状表现:极度疲劳、持续头痛等不适, 可大量出汗或无汗,体温迅速> 40°C, 严重者出现谵妄等严重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低温环境也有发病案例。
2.经典型热射病:多见于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长时间暴露于闷热环境(如封闭房间、车内)引发。
发病特点:逐渐起病,前驱症状不明显,1 - 2d后加重,出现意识模糊等。
症状表现:多数患者体温40 - 42°C, 部分体温不明显,可伴大小便失禁、心衰、肾衰,易误诊为感染性疾病。
热射病易感因素
■CHS(经典型热射病):主要由高温和(或)高湿环境引起,无剧烈体力活动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个体易发病,如婴幼儿、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长期卧床及肥胖患者等。
■EHS(劳力型热射病):易感因素包括脱水、失眠、心理应激、基础疾病、体能不足、肥胖及训练前未进行热习服高强度训练考核前有感冒、腹泻等表现且服药,发病阈值降低因基础疾病长期用药也会增加风险,如β受体阻滞剂等多种药物会加重热射病相关风险,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在热射病时不仅不能退热,还会损害肝脏和凝血功能。
二、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身体又红又烫,像烤红薯(体温>40℃)
✅浑身干烧不出汗(汗腺罢工了!)
✅说胡话/抽搐/叫不醒(脑子烧坏了!)
✅大口喘气,心咚咚咚跳
❗️还可能有头痛、吐、尿变酱油色(肌肉溶解了!超危!)
三、紧急救命!正确急救步骤⏰
黄金救治原则:快速降温!立即拨打120!
黄金30分钟!
1️.物理降温往死里整!拖到树荫/空调房,衣服扒了!直接泡冷水里!(没浴缸?花洒冲!湿毛巾狂擦全身!)冰袋/冰可乐瓶怼脖子、胳肢窝、大腿根!(血管多,降温快!),呕吐时侧躺,防止窒息
2.能喝水的:小口灌淡盐水(矿泉水瓶+一小撮盐晃匀)
3.同时!扯嗓子喊人打120!
必须喊:“可能是热射病!快不行了!”(医院好提前准备救命设备)
❌ 作死行为禁止!
✖️ 酒精擦身(会中毒!)
✖️ 昏迷了硬灌水(呛死!)
✖️ 往嘴里塞东西防咬舌(窒息警告!)
四、高危人群与预防攻略✅
高危人群:
户外劳动者、运动员;
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
封闭环境中的居家者(如不开空调的老人)。
预防攻略保命指南(照做能续命):
别出门!11:00-15:00在家躺平,非要出门?晒8分钟躲阴4!防晒服+大帽檐比遮阳伞靠谱!(实测凉快3℃!)
带点“咸”:电解质水、绿豆汤、淡盐水(别等渴了再喝!每小时喝一杯!)
别省电!开26℃+风扇摇头吹,身上黏糊糊?冰毛巾擦手腕秒降温!
五、辟谣与误区❌
✘ “中暑只是小事”? 热射病可致命,早期症状需立即干预!
✘ “降温越快越好”?
避免骤然进入极低温环境(如冰水浸泡),22-25℃降温更安全。
✘ “昏迷时喂水”?
错误!抽搐或意识不清时喂水易窒息,优先拨打急救电话。
生命至上,防患未然!
⚠️ 紧急提醒:若出现体温超40℃+意识模糊,立即拨打120,争分夺秒降温!
欢迎关注“彝良县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方便您就医(提供预约挂号、缴费、检验检查报告查询、住院清单查询等服务)。
供稿:周训仙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李 菲 审核:龙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