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有痔者 不再是难言之隐”


您或是您身边的家人、朋友有没有曾被潜藏在肛周的“小麻烦”困惑过呢?
不怕,花一点点时间跟我一起来了解了解他吧。

你知道什么事痔疮吗?
潜藏在肛周的 "小麻烦"
痔疮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本质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肿大形成的柔软静脉团,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
触目惊心的流行数据
全球患病率 50%-60%,我国成年人超 80%,50 岁以上人群达 90%。
性别差异:男性略高于女性(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
就诊隐患:仅 40% 患者主动就医,多数因 "羞耻感" 延误治疗。

肛管解剖图
一、痔疮的主要类型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主要分为三类:
内痔:位于齿状线以上,表面为黏膜,通常不会疼痛,但容易出现无痛性便血(大便时滴血或便纸带血,颜色鲜红),严重时会脱出肛门外。
外痔:位于齿状线以下,表面为皮肤,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会有瘙痒,若发生血栓或炎症,会出现剧烈疼痛(即血栓性外痔)。
混合痔:内痔和外痔同时存在,兼具两者症状,严重时可脱出肛门外形成“梅花状”,甚至无法回纳,引发嵌顿。

二、哪些人容易“招惹”痔疮?
痔疮的发生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以下人群风险更高:
1.长期久坐、久站者(如办公室职员、司机):静脉回流受阻,丛状静脉易充血。


2.妊娠女性:孕期腹压升高,压迫盆腔静脉,且激素变化使静脉壁松弛,极易诱发或加重痔疮。

3.便秘或腹泻人群: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腹泻则刺激肛管皮肤,均会损伤静脉丛。

4.饮食不健康者:长期吃辛辣刺激、低纤维食物,易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诱发便秘。

三、预警信号—— 这些症状别忽视
四大典型症状
1.便血:排便时鲜红血,不与粪便混合,(70% 患者出现,警惕贫血风险)。
危险信号警示:如便血频率增加,伴随头晕乏力(提示贫血),应及早就医。


2.疼痛:外痔 / 血栓痔为主,排便后加剧,严重影响坐卧。
3.脱出:内痔 Ⅱ 度以上出现,从 "自行回纳" 到 "嵌顿坏死" 逐步加重。
危险信号警示:脱出物无法回纳,疼痛剧烈(可能嵌顿坏死),急需手术治疗。
4.瘙痒潮湿:肠液渗出刺激肛周皮肤,可引发湿疹。
危险信号警示:血便混有黏液,排便习惯改变(需排除肿瘤)。
四、专业诊断——是关键
1.基础检查:肛门视诊(观察外痔 / 皮赘)+ 指诊(感知内痔团块)。
2.精准确诊:肛门镜检查直观显示痔核大小、分期,是诊断痔疮的金标准。
3.鉴别关键:需与直肠癌(暗红血便)、肛裂(刀割样痛)等区分。
五、科学应对 —— 治疗与康复的正确路径
(一)治疗三大原则
1.无症状痔:无需治疗,以生活、饮食调整,每日 25-35g 膳食纤维(燕麦、菠菜等),并保证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软化大便,减少对肛管的刺激。降低 50% 发病风险。

(1)规律排便: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久蹲厕所(建议每次不超过5分钟),排便时不看手机、报纸,减少腹压持续增加的时间。


(2)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每天可做2-3组“提肛运动”(收缩肛门后放松,每次持续5秒,重复10-15次),增强盆底肌力量,促进静脉回流。

2.有症状痔:重在缓解症状,而非根治。
(1)局部:痔疮膏 / 栓剂(含利多卡因、氢化可的松)缓解炎症疼痛。特别提醒:所有药物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2)口服:抗炎药 + 膳食纤维补充剂。
(3)注意肛周卫生:便后用40℃左右温水坐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 2-3 次),避免用粗糙纸巾擦拭,保持肛周清洁干燥,减少感染和炎症风险。可辅以红外线照射改善局部循环。

3.重度痔:严重症状(频繁便血、痔核脱出无法回纳、剧烈疼痛):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采取注射治疗、套扎治疗或手术治疗(如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切勿因“难为情”延误治疗,导致症状加重或引发贫血、感染等并发症。

(二)术后关键护理要点
术后护理直接影响疼痛程度和愈合效果,核心围绕“防感染、促愈合、缓解痛”:
1.排便管理:术后1-2天可吃流食(粥、藕粉),避免排便;之后多吃膳食纤维(蔬菜、水果、粗粮),多喝水,防止便秘(硬便摩擦创面会剧痛)。排便时避免久蹲(不超过5分钟),可遵医嘱用缓泻剂(如乳果糖)、开塞露等。
2.创面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坐浴(10-15分钟),或用流动温水冲洗,代替纸巾擦拭(减少摩擦),之后用柔软毛巾蘸干保持创面干燥。

3.疼痛控制:术后1-3天疼痛最明显,可遵医嘱用口服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局部镇痛药膏。避免久坐、久站,减少创面受压。
4.恢复时间:简单手术约2-4周;复杂手术如环状混合痔需4-8周,甚至更长。
5.常见不适:术后遵医嘱换药(通常用碘伏消毒+药膏/纱布保护),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深蹲),观察创面是否有出血(少量渗血正常,大量出血需立即告知医生对症处理)。术后还可能出现肛门坠胀感、少量渗液,均为正常现象,通常1-2周缓解若出现发热、创面红肿流脓,可能是感染,需及时治疗。


六、防患未然 —— 日常防护是关键
1.饮食防护(核心防线)
多吃:全谷物、新鲜蔬果(可溶性纤维优先)
少碰:辛辣刺激、油炸食物及酒精
必做:每日饮水 1.5-2L,软化粪便。
2.排便习惯优化
定时排便:晨起或餐后,避免久蹲(<5 分钟)
拒绝用力:排便时不屏气,必要时用润滑剂
清洁到位:温水轻柔擦拭,避免粗糙纸巾摩擦
3.职业与运动调节
久坐族(司机 / 白领):每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
推荐运动:散步、游泳(促进循环),避免剧烈跑跳。
核心训练:凯格尔运动每日坚持,预防脱垂。
孕妇:侧卧休息,避免腹压过高。
4.高危人群专项防护
老年人:预防便秘,定期肛门自检。
慢性病患者:控制糖尿病、肥胖,减少血管负担。
痔疮是一种“常见病”,而非“难言之隐”。
痔疮可防可治,早识别、早干预是关键。
就医提示:出现便血、脱出等症状,建议及时到肛肠外科就诊,让专业医生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健康口号:关爱肛周健康,告别 "难言之隐"。
END
欢迎关注“彝良县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方便您就医(提供预约挂号、缴费、检验检查报告查询、住院清单查询等服务)。 供稿:卢玉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李 菲 审核:龙 海

